宜春市
宜春 宜春地區 Yichun City 月都 江西省宜春市 宜春市 宜春歷史沿革 宜春行政區劃 宜春地理環境 宜春自然資源 宜春人口民族 宜春經濟概況 宜春社會事業 宜春交通 宜春歷史文化 宜春風景名勝 宜春城市榮譽 宜春友好城市 宜春著名人物
宜春, 江西省下轄市(地級), 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東境與 南昌市接界,東南與 撫州市為鄰,南陲與 吉安市及 新余市毗連,西南與萍鄉市接壤,北與 九江市相鄰,西北與湖南省 長沙市、 岳陽市交界。截至2017年底,宜春總面積18680.42平方千米;下轄1個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常住人口555.37萬人,戶籍人口602.10萬人。2017年,宜春實現地區 生產總值2021.85億元。宜春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宜春有 京九鐵路、 滬昆高鐵、 浙贛鐵路交匯;贛粵、滬昆、大廣等高速公路和320、105國道縱橫交錯,此外,還擁有 宜春明月山機場。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候 陳嬰奉命來此筑城立治,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
詳情宜春, 江西省下轄市(地級), 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東境與 南昌市接界,東南與 撫州市為鄰,南陲與 吉安市及 新余市毗連,西南與萍鄉市接壤,北與 九江市相鄰,西北與湖南省 長沙市、 岳陽市交界。
截至2017年底,宜春總面積18680.42平方千米;下轄1個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常住人口555.37萬人,戶籍人口602.10萬人。2017年,宜春實現地區 生產總值2021.85億元。宜春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宜春有 京九鐵路、 滬昆高鐵、 浙贛鐵路交匯;贛粵、滬昆、大廣等高速公路和320、105國道縱橫交錯,此外,還擁有 宜春明月山機場。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候 陳嬰奉命來此筑城立治,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唐初四杰 王勃《 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唐代 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宋代理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感嘆。 明代《天工開物》作者 宋應星、現代物理學家 吳有訓、兩屆奧運會冠軍 楊文軍都是宜春的代表。
宜春舉辦過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 2009央視中秋晚會以及每年一度 月亮文化節,享有“ 月亮之都”、“ 亞洲鋰都”之稱,先后獲 中國宜居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
宜春市袁州區城建 (4張) 秦分天下為36郡,宜春市的區域范圍隸屬 九江郡。
兩漢時期隸屬豫章郡。
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安成郡,宜春一帶,分屬豫章、安成兩郡。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設巴山郡,轄豐城一帶。梁末,又設豫寧郡,轄奉新、靖安、銅鼓一帶。是時,市域分屬豫章、安成、巴山、豫寧4郡。
隋初,廢郡置州,隋開皇十一年(591)置袁州(治所在宜春縣)。其時,今袁州區及樟樹市西部為袁州所轄,樟樹市東部為吉州所轄,豐城市為撫州所轄,其余諸縣及樟樹市以北均為洪州所轄。隋煬帝大業初,改州為郡。洪州復為豫章郡,吉州復為廬陵郡,袁州改為宜春郡。幾經反復唐乾元初又改郡為州。
唐代市域基本上分屬洪、袁、吉3州。唐武德五年(622)曾設靖州(治所在高安)。轄高安、宜豐、上高、萬載及樟樹一部分。武德七年(624),改靖州為米州,旋又改米州為筠州。武德八年(625)筠州廢,直到五代吳時,仍分屬洪州、袁州、吉州。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析高安、新淦縣地置清江縣,以蕭灘(今臨江鎮)為縣治。南唐保大十年(952),復設筠州。后周顯德元年(954)洪州改為南昌府。分屬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
北宋初南昌府復名洪州。宋淳化三年(992),增設臨江軍(治所在今樟樹市臨江鎮),是時,則分屬袁州、洪州、筠州和臨江軍。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改筠州為高安郡,紹興十八年(1148)復為筠州。隆興元年(1163)改洪州為隆興府。寶慶元年(1225),改筠州為瑞州,是時,則分屬袁州、瑞州、臨江軍和隆興府。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隆興府、臨江軍、瑞州為隆興路、臨江路、瑞州路,隸屬江西行省。于袁州設總管府,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江西行省與泉州行省合并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復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總管府為袁州路,隸屬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隆興路為龍興路。是時,分屬袁州、瑞州、臨江、龍興4路,均隸屬江西行省。
明代,江西分設13府。宜春、萬載屬袁州府,清江屬臨江府,高安、上高、宜豐屬瑞州府,豐城、奉新、靖安、銅鼓屬南昌府。又分全省為5道,南昌、瑞州轄于南瑞道,袁州、臨江轄于湖西道。
清初,沿明舊制。康熙后,江西省演變為4道,瑞州、袁州、臨江3府隸瑞袁臨道(道尹駐高安)。則仍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4府。
辛亥革命后廢府。 民國三年(1914)劃全省為4道,宜春、清江、萬載、上高、宜豐、高安屬廬陵道,奉新、靖安、銅鼓屬潯陽道,豐城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取消道制,各縣均直屬于省。民國二十年(1931)夏,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行營黨政委員會將江西省有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游擊區的縣劃分為9區,銅鼓、宜豐屬第一區,宜春、萬載屬第二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2月,分全省為13個行政區。豐城、高安、清江屬第一區;奉新、靖安、銅鼓為第二區;宜春、萬載、宜豐、上高屬第八區。民國二十三年2月,又在省內設置8個特別區政治局。分劃奉新、宜豐、銅鼓、修水4縣地,設局于宜豐之找橋,分劃萬載、宜春、萍鄉3縣地,設局于宜春慈化,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4月撤銷。民國二十四年(1935)4月,縮全省為8個行政區。奉新、靖安、銅鼓屬第一區,宜春、萬載、上高、宜豐、高安、清江、豐城屬第二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冬,又改全省為11個行政區。銅鼓屬第一區(治所在銅鼓);宜春、萬載、上高、宜豐、高安、清江屬第二區(治所在萍鄉);奉新、靖安屬第十區(治所在奉新上富);豐城屬第十一區(治所在豐城)。民國三十一年(1942)8月,又縮改全省為9個行政區。豐城、高安、清江屬第一區(治所在豐城);宜春、萬載、上高、宜豐、銅鼓屬第二區(治所在宜春);奉新、靖安屬第九區(治所在武寧)。
1949年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區成立,轄南昌、豐城、新建、高安、清江、新淦、進賢(8月從貴溪分區劃入)、奉新、安義、靖安(9月從九江分區劃入)10縣。7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區成立,轄宜春、萍鄉、分宜、新喻、萬載、上高、宜豐、銅鼓8縣。
1951年,分別改稱南昌專區、袁州專區。
1952年9月12日, 袁州專區并入南昌區,專員公署設于南昌市環湖路,新淦劃入吉安區,領17縣。
1958年9月,南昌、新建縣入南昌市,同年12月20日南昌專員公署改設于宜春縣城。
1959年1月,更名宜春專員公署,領15縣。后進賢、萍鄉、新余、分宜、安義等縣相繼劃出。
1978年7月,改設宜春地區行政公署,屬省派出機構。
1979年劃宜春縣城區設宜春市。
1985年并宜春縣入宜春市。
1988年撤豐城縣設豐城市,撤清江縣設樟樹市。
1993年撤高安縣設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區共轄4市6縣。
2000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消宜春地區,改設 宜春市,改原縣級宜春市為袁州區。
2013年,宜春轄1個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政府駐袁州區。
轄地 | 面積(平方千米)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管轄范圍 | |||
袁州區 | 2533 | 336000 | 靈泉街道袁山東路 | 轄9個街道、16個鎮、6個鄉 | |||
豐城市 | 2845 | 331100 | 河洲街道 | 轄5個街道、19個鎮、7個鄉 | |||
樟樹市 | 1291 | 331200 | 淦陽街道藥都南大道 | 轄5個街道、10個鎮、4個鄉 | |||
高安市 | 2440 | 330800 | 瑞州街道解放路 | 轄2個街道、18個鎮、2個鄉 | |||
萬載縣 | 1720 | 336100 | 康樂街道 | 轄1個街道、9個鎮、7個鄉 | |||
上高縣 | 1350 | 336400 | 敖陽街道 | 轄1個街道、7個鎮、6個鄉 | |||
奉新縣 | 1642 | 330700 | 馮川鎮 | 轄10個鎮、3個鄉 | |||
宜豐縣 | 1935 | 336300 | 新昌鎮 | 轄7個鎮、5個鄉 | |||
銅鼓縣 | 1548 | 336200 | 永寧鎮 | 轄6個鎮、3個鄉 | |||
靖安縣 | 1378 | 330600 | 雙溪鎮 | 轄5個鎮、6個鄉 | |||
合計 | 18707 | 336000 | 參考資料: |
宜春位于 江西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東境與 南昌市接界,東南與 撫州市為鄰,南陲與 吉安市及 新余市毗連,西南與萍鄉市接壤,西北與 湖南省的 長沙市及 岳陽市交界,北與 九江市相鄰。境內東西長約222.75千米,南北寬約174千米。幅員面積18680.42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11.20%。
宜春山水 (2張) 宜春地處贛西北山區向贛撫平原過渡地帶,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海拔最高點1794.3米,在靖安九嶺尖;最低點海拔18米,在豐城藥湖。境內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山地占總面積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市東南部屬贛撫中游河谷階地與丘陵區。境內河流、丘陵相錯,地勢波狀起伏,坡度比較平緩。其余均屬贛西北中低山與丘陵區。市內嶺谷相間排列。北部九嶺山脈地勢峻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以南則是多呈波狀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間,有潦河、錦江、袁水等河流貫穿其中,河流兩側發育著寬窄不一的多級河谷階地。西北山區蘊藏著豐富的森林、水力資源,河谷地帶則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為盛。
宜春山脈斜迤于境內北域的九嶺山脈,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東北延至九江廬山,西南插入湖南境內。該山脈系修水、錦江分水嶺。東段是宜春與九江市的天然界線。其主峰九嶺尖(海拔1794.3米),為宜春市境內最高峰。其余主要山峰有:奉新五梅山(海拔1516.7米)、宜豐麻姑尖(海拔1480米)、萬載仙姑(海拔1404.4米)、銅鼓羊場尖(海拔1541米)等。
宜春西南境有武功山聳峙。呈東西走向,入新余市后逐漸消失。該山侵蝕強烈,山高谷深瀑飛泉流,林壑幽美,為瀘水與袁水之分水嶺,亦是宜春與吉安市之界山。
宜春的 九嶺山、 武功山之間,有一列自西向東連綿起伏的山嶺,為 袁水、 錦江之分水嶺。標高一般在海拔300—500米之間。其主要山峰有袁州區境內的豐頂山沙泥坪(海拔959米),上高縣境內的蒙山白云峰(海拔1004米)。該山嶺東段為宜春與新余市的天然界線。
宜春的 九嶺山為褶皺斷塊山,主要由 花崗巖和變質巖構成。以南則廣布紅色巖系,雜以石灰巖、花崗巖和變質巖。武功山則又主要由花崗巖、片麻巖構成。九嶺山脈的大溈山、嚴陽山以及武功山,均有冰川活動遺跡。市境內西南部有十分典型的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袁州、萬載一帶又多形成石牙式或石林式的山脊,并有孤峰、殘山、溶斗、溶溝等發育,在地下形成形狀奇特、大小不一的暗河和溶洞。早在宋代,袁州石乳洞、萬載石筍就作為全國風景名勝而被收入《方輿攬勝》。
宜春境內處于偏低緯度,具有 亞熱帶濕潤氣候特點。春季雖天氣易變,但回暖較早,春夏之交濕潤多雨,夏秋間晴熱干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四季比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總的來說,宜春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宜春累年平均氣溫17.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8.8℃,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5.3℃,無霜期平均為267.9天。市內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大于年蒸發量,宜春年平均降水量1680.2毫米,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10月至次年2月由于受干冷的西伯利亞高壓或蒙古高壓影響,降水量一般不多,大約只占全年25%左右。雨水節氣前后,開始受暖濕氣流影響,雨量逐漸增多,4至6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總量50%。宜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37.1小時,平均每天日照時數為4.83小時,年平均太陽幅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05.2千卡,其分布和變化規律與日照時數相同。
宜春土壤種類、成土母質類型多樣,有10個土類,16個亞類,64個土屬,162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類面積為47萬公頃(包括田埂),占土地總面積27.42%。10個土類中,面積最大為 紅壤,有109.09萬公頃,占宜春總土地面積63.63%。其余土類有: 黑色石灰土、 黃壤、黃棕壤、 潮土、新積土、 紅粘土、 山地草甸土、 紫色土等。
宜春的 紅壤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江西紅壤約占全省面積的55.8%,宜春紅壤面積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
宜春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豐富級占44.7%,中量級占50.8%,低量級占4.5%;全氮含量豐富級占61.1%,中量級占32.1%,低量級占6.8%;堿解氮含量豐富級占68.5%,中量級占26.5%,低量級占5%。但磷、鉀素嚴重缺乏,速效磷含量豐富級只占24.8%,低量級占18.3%;速效鉀含量豐富級只占7.9%,低量級占27.4%。此外,土壤多呈酸性反應,據統計,微酸和酸性土壤約占宜春耕地面積的77.8%。
宜春境內的河流基本屬 鄱陽湖水系,主要是 贛江、贛江支流與 修水支流。
贛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市境東部樟樹、豐城兩市。境內長76千米,納袁水、肖江、錦江等支流。
袁水發源于萍鄉境內武功山北麓,流經宜春市、新余市,在樟樹張家山匯入贛江,全長279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129米。境內流域面積2416.6平方千米,占該河總流域面積39.38%。袁水在宜春市城區內,又名秀江。
錦江發源于袁州區慈化鎮,流貫市境內的萬載、宜豐、上高、高安四縣(市),入南昌市新建縣后,又繞入市內豐城北境,注入贛江,全長294千米,天然落差391米,多年平均流量222立方米/秒。境內流域面積7115.44平方千米,占該河總流域面積93%。
修水的主要支流 潦河,在南昌市安義縣境內分南北兩支,南潦河發源于市境內奉新縣百丈山,北潦河發源于市境內靖安縣白沙坪。潦河在市境內流域面積有3154.1平方千米,占其總流域面積72.8%。市西北部銅鼓縣境內的河流,基本屬修水上游支流,其流域面積1548平方千米,占修水總流域面積10.46%。撫河擦市東部豐城市東境而過,境內長10.6千米。流域面積84.85平方千米。注入鄱陽湖的清豐山溪,在市東部有流域面積2447.85平方千米。在吉安匯入贛江的禾水支流瀘水,在宜春市有流域面積106平方千米。鄱陽湖水系占宜春總流域面積98.4%。此外,袁州、萬載尚有湘江支流淥水的流域面積182平方千米。
宜春總土地面積為18680.42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面積48.22萬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頃,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萬公頃,望天田7.67萬公頃,水澆地0.026萬公頃,旱地6.81萬公頃,菜地1.54萬公頃,園地2.54萬公頃,其中桑園0.09萬公頃,果園1.69萬公頃,茶園0.34萬公頃。其它園地0.42萬公頃,牧草地0.02萬公頃,其中天然草場0.003萬公頃,改良草場0.005萬公頃,人工草場0.012萬公頃。林地103.92萬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84萬公頃。交通用地為0.67萬公頃。水域面積6.3944萬公頃,其中河流水面2.04萬公頃,湖泊水面0.06萬公頃,水庫水面2.28萬公頃,坑塘水面2.7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0.01萬公頃。
宜春有金屬礦產24種,非金屬礦產29種。主要有: 有色金屬(含貴金屬)、 稀有金屬、 黑色金屬、瓷土礦產、 建筑材料及冶金輔助礦產等,以稀有金屬 鉭、鈮, 非金屬礦產 煤炭、石灰巖、高嶺土和建筑材料礦產為優勢。探明儲量220處礦床中,有大型礦床18處,中型29處,小型173處。
宜春境內有色、貴金屬礦產主要有: 銅、 鉛、鋅、 鋰、鈷、鋁、汞、銻、 銫、鈹、銣、 銀、 金、 鈮、鉭、鎢等;黑色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錳等;燃料礦產主要有煤、泥炭、油頁巖等;其他非金屬礦產主要有巖鹽、高嶺土、石灰巖、硫鐵礦、鉀長石、大理石、花崗石、硅灰石、粉石英等。其中,宜春四一四礦藏有鋰、鉭、鈮、銣、銫等多種貴重金屬,是世界上最大的鋰云母礦,其開采量占世界70%以上。鉭資源儲量16119噸,占全國的19.06%,占世界的12.43%。巖鹽儲量103.71億噸,占全省的89.8%。石灰巖12億多噸,高嶺土儲量1994萬噸,硅灰石儲量1168萬噸,粉石英612萬噸,鉀長石76萬噸,鐵礦儲量約1029萬噸,其中七寶山褐鐵礦為江西六大礦山之一,保有量661萬噸以上,品位42.92%。鈷礦儲量1.2萬噸,鋁土礦儲量為41萬噸。鉛鋅礦儲量8.2萬噸,金礦儲量1.5噸,銅礦儲量28萬噸,鎢礦儲量9萬噸,其它礦產還有汞、銻等。
宜春市內礦產特點有:①原礦品種齊全,如煤田,東部以煙煤為主,西部以無煙煤為主。豐城、高安是江西焦用煤的主產區之一。②儲量分布相對集中,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氣礦產均有發現。巖鹽礦主要在樟樹市。鉭鈮礦集中在袁州區。③陶瓷資源非常豐富,宜春高嶺土、陶瓷土(石)儲量有2億多噸。袁州區新坊的高嶺土,品質優良,有很好的資源前景。④石灰巖分布較廣,僅豐城、萬載、上高、袁州、宜豐藏量就在96000萬噸以上。袁州區柏木為全省水泥用石灰巖5個大型礦區之一,儲量達7343萬噸。上高縣太陽垴石灰巖,儲量達20045萬噸,系江南罕見的大型石灰巖礦,已由冶金系統作為熔劑石灰巖進行了地質工作。靖安、奉新、高安花崗石藏量在2500萬立方米以上。上高、高安的大理石僅漢白玉、雪花白、晶灰、云灰、墨玉、鴨蛋青等品種的藏量就在50000萬立方米以上。上高蒙山擁有大理石儲量42萬立方米。此外,河沙、卵石遍布宜春各地。
宜春市內能源資源有水能、光能、風能和能源礦等。
宜春 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0.02萬千瓦,占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的10.40%。可供開發量為38.07萬千瓦,其中袁河3萬千瓦,錦江11.65萬千瓦,贛江流域2.39萬千瓦,南北潦河15.17萬千瓦,修河東西支5.86萬千瓦,折合年可開發電量17.38億千瓦小時。
宜春 光能年均日照時數為1737.1小時,其特點,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區。地處北部的靖安縣年均日照時數為1872.4小時,南部袁州區為1734.9小時。瀕臨贛撫平原的豐城市年平均日照時數居宜春最長,為1935.7小時,地處西北山區的銅鼓縣年平均日照時數最短,為1496.8小時。光資源在年內分布極不平衡,7至8月為太陽輻射最高值期,主要作物生長期4至10月,占太陽輻射總量的71%。宜春屬短日照地區,晝夜變化較小,年內太陽輻射總量不低,有利于長短日照作物生長太陽能的開發利用。
宜春 風能一年內以靜風天數最多,年平均風速僅2米/秒,宜春大風日數為4天/年,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東部縣市(如豐城、高安)。
宜春市能源礦,原煤儲量6.09億噸,占全省儲量的45.34%,列全省第一。宜春有煤炭生產礦井182處,分布在市內7個縣市區,34個鄉鎮,主要分布在浙贛鐵路兩側和錦江流域。地質部門認為,萍鄉—袁州—萬載—銅鼓一線,上高泗溪一帶,找隱伏煤田仍有潛在遠景。高安、豐城仍有潛力。市內煤炭資源不僅儲量豐富,而且品種齊全。宜春境內預測煤炭資源量達6.86億噸,占全省預測煤炭資源量的49.89%。
宜春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達18251億立方米。宜春三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7.34億立方米。
宜春地表水資源地表水資源來自降水,宜春多年平均降水總量311.87億立方米,平均降水量在1670.4毫米左右,2001至2003年天然年徑流分別為:138.10、211.80、178.3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9.24億立方米。
宜春地下水資源市地下水資源豐富,宜春多年平均地下水(淺層)資源量為49.60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基流模數為26.57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市內地下水包括平原、山丘等類型。古時候宜春就因縣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宜春又是江西省地下熱水及礦水分布較密地區之一。比較著名的有:袁州區的溫湯溫泉、奉新縣的九仙湯溫泉、靖安縣的東源溫泉、銅鼓縣的湯里溫泉和溫塘溫泉等。袁州區溫湯溫泉,水溫達68℃-72℃,流量為10升/秒。銅鼓縣大塅湯里溫泉屬鐳水溫泉,可作醫療礦水。
宜春是江西省重點林區之一,宜春森林覆蓋率為52.8%,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50%的有銅鼓、靖安、宜豐、奉新、萬載、袁州6個縣市區,銅鼓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6.3%。宜春活木蓄積量為3503.75萬立方米,占全省總蓄積量的10.7%。其中杉木與馬尾松蓄積量,分別占宜春活立木總蓄積量的39.6%和37.3%。宜春有竹林面積200.7萬畝。竹儲量3.52億株。占全省竹材總儲量的24.9%。由于宜春地理環境優良,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全國植物區系的15個地理成分中,宜春有14個。據資源調查統計,宜春有高等植物近3000種,占江西省的60%,其中木本植物有101科381屬1178種;在木本植物中,有喬木樹種584種、灌木424種、木質藤本85種;此外尚有已知的大型真菌植物156種,以及苔蘚、地衣等眾多的低等植物。森林植被分布主要的建群種為松科、杉科、殼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木蘭科以及杜英科等喬木樹種和禾本科的竹亞科。在已知的木本植物中,鄉土樹種有97科321屬914種,占江西木本植物總科80.8%,總屬數的83.8%,總種數的50.6%。宜春有已知珍稀瀕危植物183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名錄的有56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植物有3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植物有53種;列入省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名錄的有38種。有些樹種如全緣紅花油茶、長果山桐子、厚皮毛竹、落葉華木蓮為宜春特有。
宜春又是古樹之鄉,宜春有古樹涉及30科56屬76種,共9126株,其中:一級古樹846株,二級古樹2119株,三級古樹6161株,古樹群473群(3691株)。胸圍最大的屬樟樹(在上高縣南港鎮袁山村),胸圍達1413厘米。最小是赤楠(千年矮)胸圍180厘米,分布數量最多最廣的樹種也是樟樹,宜豐縣就有100萬株以上。
宜春藥用植物木本藥用植物有160余種,主要有 銀杏、木通、厚樸、紅茴香、 肉桂、 陰香、 杜仲、皂莢、黃柏、木槿、辛夷、元花、 五加、常春藤、山茱萸、朱砂根、 女貞、絡石、紫珠、枸枯、鉤藤、忍冬、羊蹄甲等。
宜春境內的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有13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共355種及亞種,占全省(622種)的57.07%,其中獸類有9目22科46屬59種,占全省(98種)的60.2%;鳥類有19目47科237種,占全省(391種)的60.61%;兩棲動物10種,占全省(42種)的23.81%;爬行類有2目6科25屬37種,占全省(91種)的40.66%;有19種屬江西省新紀錄。市內現有珍稀瀕危動物11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53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有5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有48種,屬省級重點保護有59種。2005年11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確定為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哺乳類,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 云豹、豹、 華南虎、藏酋猴、 獼猴、 穿山甲、豺、黑熊、水獺、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江豚、獐、 水鹿、鬣羚等共14種。一般常見的有野豬、豺、野兔、 狐貍、鼬獾、狗獾、猴、豪豬及中華竹鼠等。
鳥類,野生鳥類有243種及亞種。其中列為國家保護的鳥類有 白肩雕、 白頸長尾雉、黑冠鵑隼、蒼鷹、赤腹鷹、松雀鷹、鵲鷂、仙八色鶇、白鷴、鴛鴦等33種。
兩棲類,動物主要有 大鯢(娃娃魚)、 虎紋蛙、 大蟾蜍(癩蛤蟆)、 黑斑蛙(青蛙)、 中國林蛙、 棘胸蛙(石雞)等。
爬行類,動物宜春爬行類動物有37種,主要有銀環蛇、眼鏡蛇、尖吻蝮(五步蛇)、黑眉錦蛇、王錦蛇、灰鼠蛇、烏梢蛇、赤鏈蛇、竹葉青、水蛇、平胸龜、 烏龜、 中華鱉、壁虎、石龍子、蜥蜴等。
昆蟲類,宜春森林昆蟲種類有15目120科1352種,其中天敵昆蟲有9目14科71種。
2017年末常住人口555.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7.58萬人,出生率13.68‰;死亡人口3.35萬人,死亡率6.05 ‰;自然增長率7.63‰,比上年提高了0.34個千分點。另據公安部門統計,年末戶籍人口602.1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2萬人。
宜春居住26個民族,分別為 漢族、 回族、蒙族、 藏族、 苗族、 彝族、 壯族、 布依族、 滿族、 侗族、 瑤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傣族、 畬族、 黎族、 高山族、 水族、 納西、 景頗族、 土族、 仫佬族、 布朗、 仡佬族、 京族;其中 漢族人口占99.95%。
2017年宜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21.8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7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922.75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810.35億元,增長11.3%。全年財政總收入35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5.27億元,增長2.4%。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7.5%;稅收收入295.08億元,增長10.5%,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83.3%,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超20億元縣(市、區)達到8個,其中豐城市、高安市、袁州區、宜豐縣分別跨上70億元、40億元、30億元、20億元臺階。
宜春素為江西農業大區,唐代設于高安的州府曾一度易名“米州”就因此地盛產稻米而改名。宋代,奉新所產的香稻為宮廷貢品,曾享受由東門入貢皇宮的禮遇。宜春西部山區農業開發較早,“梯田”一詞首見于南宋范成大的《驂鸞錄》,它記述的是作者游歷袁州仰山之所見。宜春的糧食為新中國作出過重大貢獻,三年困難時期,江西糧食支援全國,而其時宜春外調的糧食占其三分之一。
宜春自古以物阜民豐而著稱,宜春境內,有“金豐城”、“銀萬載”之說。宜春西部袁州、萬載、上高等區縣,歷史上盛產苧麻,上高堪稱中國的“苧麻之鄉”,故而以苧麻為原料的夏布織造業十分發達,成為全國的四大夏布產區之一。西部山區盛產毛竹,故以毛竹為原料的土紙業十分繁盛,從而又激活了以土紙為主要原料的爆竹業,使萬載成為全國花爆四大產區之一。袁州區歷史上盛產 生漆、 桐油與 夏布,三者結合,產生了 脫胎漆器,在全國重點漆器產區中十居其一。宜春是產糧大區,因此成為江西省最大的白酒產區,其中樟樹的 四特酒是江西省內國家級名酒。其余縣市均有自己的酒類品牌。
2016年,宜春完成農業總產值440.63億元,同比(與2015年同比,下同)增長4.14%;糧食種植面積955.98萬畝、同比微降,實現糧食總產量428.97萬噸、下降0.08 %;棉花種植面積13.14萬畝、增長4.31 %,棉花總產量1.24萬噸、增長5.20%;油料作物總產22.19萬噸,增長0.55%;年末生豬存欄346.87萬頭、下降5.55%,生豬出欄610.44萬頭、下降5.67%;年末牛存欄73.02萬頭、下降1.93 %,牛出欄32.04萬頭、增長6.45%;年末羊存欄11.8萬頭、增長2.32%,羊出欄23.12萬頭、增長5.97%;家禽出籠4726.47萬羽,增長4.38%;肉類總產量62萬噸,下降2.65%;水產品產量37.74萬噸,增長2.83%。
宜春是江西省的產業新城,初步形成了建材、機電、食品、化工、醫藥、電力能源、紡織服裝七大支柱產業,建成了鋰電、建陶、硬質合金、綠色食品等十大產業基地,宜春經開區成功進入國家級行列,鋰電新能源等10個產業集群列為省級工業重點產業集群,占全省1/6;列為省級農業重點產業集群15個,占全省1/5;列入全省旅游重點產業集群4個。
2016年,宜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2%,其中輕重工業增加值都增長9.2%。宜春建材、機電、食品、電力能源、醫藥、化工和紡織服裝鞋革七大支柱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長8.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5.8%;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2%;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8.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7%。
2016年,宜春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工業企業增加18戶,達697戶,其中超10億元的86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實現利稅519.7億元,增長10.7%,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8.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6.0元,比上年(與2015年同比,下同)下降0.2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48.3%,比上年末下降2.3個百分點。
2016年,宜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9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增長的有67種,占產品總數的比重為74.4%。其中,飲料酒增長3.2%,布增長19.4%,電光源增長8.1 %,瓷質磚增長4.6%,中成藥增長12.3%,鋰離子電池增長39.3%。
2016年,宜春工業園區投產工業企業達1464家,吸納從業人數33.8萬人,工業增加值增長9.4%,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完成3684.5億、336.3億和506.3億元,分別增長9.8%、14.0%和12.5%。宜春工業園區每平方千米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達56.9億元,增加6.5億元,每平方千米創造利稅收入達7.8億元,增加1.0億元。
2016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增長8.5 %。宜春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總產值增長15 %;竣工產值增長13.9 %,竣工率達71.2%。
2016年,宜春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6.2億元,增長11.8%。其中,城鎮零售額473.2億元,增長11.6%,鄉村零售額123億元,增長12.5%。按行業構成分,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分別為129.6億元、398.8億元、3.1億元和64.7億元,分別增長11.6%、12.3%、11.6%和9.1%,零售業占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比重達66.9%。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05.6億元,增長14%。其中,汽車類零售額59.3億元,增長20.6%;網上商品零售額2.6億元,增長27.3%。旅游服務業日趨活躍。成功舉辦第10屆月亮文化旅游節,明月山入選全國十大最美賞月地,全年接待游客5298.6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31.38億元,分別增長37%和43.4%。
2016年,宜春外貿進出口總額173億元,增長8%,其中外貿出口總額155.1億元,增長4.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外貿進口總額17.9億元,增長48.7%。宜春海關開關運營前期工作穩步推進,江西(宜春)—福州(江陰港)快速班列順利開通。成功舉辦了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聯席會。
2016年,宜春實際利用外資達到7.1億美元,引進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269個、資金569.3億元。舉辦了全省首個生態招商大會。引進了5個世界500強項目,其中英國聯合食品集團在銅鼓縣投資5000萬美元的動物飼料添加劑項目,為宜春成功引進的首家世界500強外資企業。
2016年末,宜春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430.5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55%;各項貸款余額1566.1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78%。
2016年,宜春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3家,總量達20家,“財園信貸通”和“財政惠農信貸通”累計發放貸款55.5億元。宜春境外上市企業數達5家。
2016年,宜春共有29家保險公司,其中財產保險13家、人壽保險16家,從業人員2.6萬人。縣市區機構136家,其中財產保險67家、人壽保險69家。鄉鎮機構36家(含城區服務部),其中財產保險17家、人壽保險19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78.09億元,增長33.41%;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6.42億元,增長38.45%。
2017年,全市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3792人,其中38281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6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5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9個、省級科技獎勵8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6家;通過登記的省級科技成果42項;受理技術合同登記48項,合同成交金額6.35億元;專利申請5335件、授權2718件。宜春獲評國家創新驅動示范市,全省首個航天育種院士工作站落戶萬載。
宜春自古教育昌盛,富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古代宜春的州學、書院興盛,僅在唐代的290年間,江西考取的77名進士中宜春籍的就有53名,占全省三分之二強。這一時期,江西僅有的兩名文科狀元盧肇、易重,均為宜春籍人士。因此,歷史上流傳下了“江西進士半袁州(宜春)”的美譽。唐貞元年間,高安人幸南容創辦了江西最早的書院“桂巖書院”。北宋初胡仲堯創辦的華林書院(位于高安華林與奉新赤岸交界處)培養了13名進士。南宋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府時,修建袁州州學,當時的教育家李覯寫下了歷史名篇《袁州州學記》,被清人收入《古文觀止》。明代科技文獻《天工開物》一書的作者宋應星、當代核物理學家吳有訓分別為宜春市奉新縣和高安市人。
2017年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783所,在校學生112.68萬人,教職工6.60萬人,專任教師5.93萬人。高等學校5所,其中綜合性本科院校1所、高等職業院校3所、成人高校1所,共有在校學生4.55萬人,教職工2919人;中等職業學校35所,在校學生2.24萬人,教職工1208人;普通高中41所(含完全中學20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7所),在校學生11.52萬人,教職工8875人;普通初中207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41所),在校學生22.48萬人,教職工1.40萬人;小學864所、教學點1078個,在校學生50.04萬人,教職工2.42萬人;幼兒園1623所,在園幼兒21.49萬人,教職工1.4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8所,特殊教育學生3697人(含隨班就讀生2590人),教職工154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9.40%,比上年提高6.0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9.35%,提高0.96個百分點;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和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均為100%。
高等教育
本科院校(1所)
宜春學院(擁有本部校區、北校區、西校區、繼續教育校區、高安校區5個校區)
高職高專(4所)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洪州職業學院
2017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 8 個,文化館 11 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 11 個。年末廣播電臺 10 座,電視臺10座。有線廣播電視用戶93.74 萬戶,數字電視用戶93.74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 99.16 %;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39 %。電影《我的上高》在央視播出,并榮獲百合獎優秀故事片一等獎,高安采茶戲《孫成打酒》入選文化部2017年度劇本扶持工程。成功舉辦全國農耕健身大賽和市第五屆運動會。
2017年末擁有醫療衛生機構4380個,其中醫院40個,鄉鎮(街道)衛生院18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個。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26185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13832張。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2405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生8102人(其中執業醫生6822),注冊護士10503人。專科疾病機構12個,人員408人;婦幼保健機構11個,人員1217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1個,人員465人;衛生監督機構11個,人員214人。啟動了國家健康城市試點。
2017年,宜春城鎮新增就業人口5.8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8853人,“4050”人員就業人數6473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人口8.5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8%,低于4.5%的控制目標。安排就業專項資金3億元,發放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6億元,支持就業和“雙創”工作。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7元,分別增長8.8%和8.7%。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9.37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7.4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59.09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2.1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515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486元,增長7.7%。
2017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9.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2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34.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2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54.31萬人,參保率鞏固在98%以上。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342.5億元、增長11.3%,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2%。全市財政爭取上級專項、統籌自身財力安排扶貧專項資金超過3億元,支持打好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大攻堅戰。全市統籌財政資金超過8億元,支持3424個村點開展新農村建設。全年全市減貧4.08萬人,退出省定貧困村40個,市定貧困村13個。
宜春擁有 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滬昆高鐵、 浙贛鐵路復線橫臥東西;形成以 320國道、 105國道和 贛粵高速、 滬昆高速公路、 武吉高速公路和 昌銅高速公路、 杭瑞高速、 大廣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 宜春機場已經開通運營,即將營運; 袁河、錦河直入 贛江,水路航程千余千米。
2017年宜春公路汽車客運量4096萬人,比上年下降1.6%,旅客周轉量26.09億人公里,下降1.8%。公路、水路貨運量23729.2萬噸,增長11.6%,貨物周轉量637.98億噸公里,增長8.9%。民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明月山機場起降飛機6128架次,旅客吞吐量54.2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69.89噸,航線平均客座率86.66%。
國道G354 (5張) 宜春形成以 320國道、 105國道和 贛粵高速、 滬昆高速公路、 武吉高速公路和昌長高速公路、 杭瑞高速、 大廣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 “十二五”期間,宜春一級公路34.4千米,三級公路40.4千米,新增四級公路13.8千米。
宜春擁有 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滬昆高鐵、 浙贛鐵路復線橫臥東西。還有規劃中的蒙吉煤運專線鐵路、 昌吉贛城際鐵路。
宜春站(原宜春東站)又名宜春新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位于宜春市袁州區袁州新城,是集高鐵站、普鐵站、長途汽車站、公交車站、出租車站等“五站一體”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工程。
宜春西站(原宜春站)站址在江西省宜春市平安路與東風路交匯處,建于1937年。隸屬 南昌鐵路局管轄,為 宜春車務段所在地。
宜春擁有1座民用 宜春明月山機場, 機場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 湖田鎮境內,機場距宜春市區僅6千米,為4C級支線機場,機場占地1921畝,跑道長2400米、寬45米,停機坪1.84萬平方米,航站樓建筑面積6000 平方米,前期按4C標準設計,中期按4D標準規劃,為 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第36家機場和江西省第6個民用機場,也是贛西唯一的機場。
宜春地區本地方言主要有 贛語和 客家話等, 銅鼓縣60%以上的人口說客家話,分布在縣城及豐田、排埠、二源、石橋、溫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橋等鄉。少數人說贛語,分布在帶溪、棋坪、高橋、幽居、港口等鄉。客家話還見于銅鼓縣毗連的一些地方: 萬載縣有一兩萬人,集中在鄰近湖南省界處。 宜豐縣黃岡、車上、天寶、同安、花橋等鄉,有兩三萬人,約占全縣人口的1/10。 奉新縣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鄉,有四五萬人,約占全縣人口的1/5。 靖安縣官莊、躁都等鄉。 高安縣華林鄉。
宜春各縣(縣級市、區)內均有溫泉,共探明的出露點有19處,編制出臺了《溫泉旅游專項規劃》、《溫泉發展實施意見》。根據宜春各溫泉點水質的成分和與周邊文化背景的不同,凸顯“泉以硒為貴”,構建“宜春溫泉,十泉十美”的發展格局,即彰顯明月山溫湯富硒溫泉,重點打造明月山洪江禪修溫泉、樟樹易達鹵鹽溫泉、銅鼓福潤溫泉和湯里溫泉、豐城隍城溫泉、奉新九仙溫泉、靖安江鎢溫泉和恒茂森林溫泉、袁州梅花溫泉等十大特色溫泉。
宜春是禪宗圣地。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宜春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市內擁有兩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和上千座佛塔,縱橫九嶺山脈,綿延500里。兩大名寺即靖安 寶峰寺和奉新 百丈寺,禪宗史上著名的“馬祖興叢林、百丈立清規”就來源于這兩大寺院。三大祖庭分別是臨濟宗、曹洞宗和溈仰宗, 臨濟宗萌芽于宜豐黃檗, 曹洞宗揚穗于宜豐洞山, 溈仰宗結果于明月山仰山。 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大師親筆題詞:“宜春是禪宗圣地”。臨濟宗第48代傳人、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山世界總會總會長 星云大師,返鄉尋祖時,寫下 “禪都宜春”四字。
宜春月亮文化已成為宜春城市文化的標示,宜春月亮文化浪漫典雅,位于城南的明月山是月亮文化的發源地;由十大景點組成的“月亮情之旅” 浪漫多情,從2007年開始,宜春每年舉辦一屆 月亮文化節,文化節有中秋拜月、火龍追月、放荷花燈問月、放孔明燈夢月等名俗活動。
袁州譙樓 (2張) 宜春有2200余年歷史,境內有486處歷史文化遺址和54處名勝。 袁州譙樓,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臺;樟樹 吳城商代遺址,改寫了中國史學界“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靖安 東周古墓,被譽為“200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的眾多空白;宜豐 天寶古村,被譽為“江西第一古村”,擁有保存完好的2.5千米護城河、1.5千米的古城墻遺址;高安畬山 賈家古村,是江西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村;豐城厚板塘村,其古建筑體現了江西土建筑的最高水平。
銅鼓縣是“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江西省十大紅色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秋收起義紀念館、湘鄂贛革命烈士陵園再現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重大歷史場景。 萬載縣曾是彭德懷和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轉戰數年之久的紅色老區,有保存完好的湘鄂贛省委、省 蘇維埃舊址,該處已辟為中國三大干部學院之一的井岡山干部學院的教學實習基地。 袁州區有著名的“ 袁州會議”舊址, 上高縣是聞名中外的“ 上高會戰”發生地。
宜春森林覆蓋率達56.97%,是全國重點毛竹產區和江西重點林區。袁州 酌江風景區,人稱“酌江山水畫,溶洞自然詩”;樟樹閣皂山景區,是中國道教靈寶派祖庭;靖安三爪侖景區享有“高山草甸、峽谷漂流”的美譽;奉新百丈山景區素有“小廬山”之稱;上高九峰景區,秀竹搖曳、禪林古剎;銅鼓天柱峰景區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萬載竹山洞景區享有“華東第一地下長河”殊榮,是江西十大特色美景之一。
宜春扎粉 | 宜春慈化雞 |
土家魚 | 明月山溫泉豆腐 |
銅鼓黑山羊 | 荷塘月色(魚躍龍門) |
汗蒸禪宗老筍干 | 宜豐松肉 |
葵花肉 |
宜春文化底蘊深厚,唐初四杰之一王勃《 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唐代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宋代理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感嘆。 韓愈曾留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贊美詩句。森林覆蓋率56.84%,境內28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旅游景區,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成為贛西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中國宜居城市 |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 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 |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中國十大休閑城市 | 中國最佳旅游休閑勝地 | 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
國家園林城市 |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 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 | 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
國家創業城市 | 中國十大養老城市 | 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市 | 國家級首批創建創業型城市 |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全國道路交通暢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 | 國家森林城市 | |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 第四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 |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
上海 松江區、福建 莆田市、韓國 尚州市、 美國罕斯維爾市、 匈牙利蒂薩鐵堡市
徐稚(97年-168年),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隱士。
鄧王番,字韞玉。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
鄭谷(848年-911年),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詩人。
胡仲堯,字光輔,奉新縣會埠鎮吟村人。南唐時為寺丞。入宋后,官洪州助教,遷國子監主簿。
劉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
劉攽(1023年-1089年),字貢父, 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
惠洪(1071年-1128年),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里人。宋代詩僧。
揭傒斯(1274年-1344年),字曼碩。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周德清(1277年-1365年),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
況鐘(1383年-1442年),字伯律,號如愚。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清官。
鄧子龍(1531年-1598年),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
袁繼咸(1593年-1646年),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橫塘村人。明代大臣。
宋應星(1587年-1661年),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
張自烈(1597年-1673年),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
朱軾(1665年-1736年),字若瞻,號可亭。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
熊雄(1892年-1927年),字披素,號介蓀。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
吳有訓(1897年-1977年),字正之。高安市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物理學家、教育家。
楊文軍,男,1983年12月25日生,豐城市榮塘鎮人,運動員,2004年獲雅典奧運會男子雙人劃艇500米決賽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再次衛冕皮劃艇男子雙人劃艇500米項目冠軍。
以上著名人物僅列舉部分: